憨吉為了藏考卷得罪一隻貓,並發現了一個種子盒,從此分送種子給他人成了憨吉的任務。
首頁
關於故事
小編貓奴日記
科學愛哈拉
活動大事記
互動討論區
註冊
新竹-南埔社區
02
新竹-南埔社區
   「我問他們說,如果有人願意幫忙修隧道的話,你們要怎麼辦?」莊明增把問題丟給村民,要村民自己決定...

      為了讓農田恢復生機,四位加起來300歲的耆老鑽入淤塞的圳溝,一鋤一鋤慢慢將淤泥清出,當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水圳,再度將清澈的圳水引進乾渴的土地時,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農田復甦的希望,也帶來了觀念的創新與轉變,讓留在農村的年輕人,有了更多繼續往前的動力。

       走進南埔村,一片又一片的農田裡都是綠油油的水稻,彎彎的小路上旁有閒話家常的老人家、嬉戲的小孩,一派恬靜的生活景象。但定睛一看,會發現有一片田長得和平常看到的不太一樣,綠綠的稻作之間,錯落著是一株株挺拔的雜草,甚至比稻秧還高。不是故意要偷懶的魏子強,面對著這一片田,一邊擦著臉上的汗水與泥土,一邊露出笑容,儘管現況與當初自己所想的「把草當成朋友」的想法不盡相同,但是對一個種田新手來說,這樣的成績應該還算不錯吧?

【工程師回歸田園 學作農夫】
魏子強原本是電子產業的工程師,不是農夫,也沒有繼承任何農地,在接觸荒野保護協會之後,對自然農法與有機種植產生了興趣。五年前,與妻子取得共識後,決定放棄工程師的優渥工作,來到南埔租了一分地,開始種菜、種稻米,過著自給自足的農夫生活。從外地來的魏子強,原本與南埔農村其他居民也沒有太多互動,只是單純的想要吃自己種的菜、自己種的米。但逐漸與居民接觸之後,他認識了年輕村長莊明增,開始參與社區發展事務。並且在民國98年,全村決定休耕一年進行百年水圳的修繕工程時,他拿起相機,與四位自願清除圳道淤泥的老人,一起鑽進黑暗的圳道中,為這段動人的工程留下紀錄。座落在新竹縣北埔鄉西南方的南埔客家庄,從清朝開墾以來,就是北埔重要的穀倉,水田間,一條條錯綜複雜的水圳,汨汨流經百餘年,成為村民賴以維生的生命之泉。但是,從八年前開始,水量一直減少,甚至一到耕作期,還會爆發搶水大戰。



【村民決定 全體休耕一年修水圳】
經常參與水保局、文建會等課程的年輕村長莊明增,對於社區營造著力甚深,希望能說服村民加入農村再生示範社區。飽受缺水之苦的村民哪還有這個心情,甚至回嗆:「沒解決水圳的問題,就不用再談農村再生!」一句話,讓莊明增頓悟:「或許有解決的機會了!」因為權責問題,莊明增得一面說服水保局扛下這椿「不歸它管」的工程,另一方面,還得回過來說服村民,「我問他們說,如果有人願意幫忙修隧道的話,你們要怎麼辦?」莊明增把問題丟給村民,要村民自己決定,突然間有人說:「大家就不要種啊!修理的時候,全部都休耕不就好了!」村民知道,如果再拖下去,到最後可能連半滴水都沒有,所有土地都必須廢耕。因此,贊成休耕的村民主動協助排除異議雜音,莊明增看在眼裡更加篤定,「大家是玩真的!」

【四位老人家 埋首水圳內挖掘淤泥】
「誰要進去清」?是進入工程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,因為承包商沒人敢進去隧道。此時,村長的叔叔莊謙達義不容辭接下任務,找來年輕時當過煤礦工頭的村民周源瑞和高齡八十歲的蕭燕芳,以及隔壁村的李沐華,四個加起來剛好三百歲的老先生,居然是最堅強的組合。老當益壯的四位疏圳達人,埋首挖掘了兩個月,終於將全長1300公尺的隧道淤泥清光光。98年10月動工,99年2月11日,水圳全線開通,比預估工期提早了四個多月。而老人家的無私奉獻和智慧,不但使得水圳重生,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到家鄉,成為傳承的動力。除了在圳道中與老人們站在一起的魏子強之外,從小生長在農村的麥欣嵐,也是南埔社區發展中令人期待的年輕力量。歷經過到台北上班的生活,麥欣嵐發現自己不喜歡都市生活,於是她找了竹科的工作,讓自己能回到南埔社區生活。

【世代傳承 對土地的情感與智慧】
  面對人口老化的農村,麥欣嵐有無限的不捨。她說,那些還守在農村裡的老人家,都是憑著一股對土地的感情,才會留在這裡。但儘管有一甲多的田地,以麥欣嵐自己家來說,一家八口人努力遵循傳統耕種方式,也只收成了3,500斤,年收僅有五、六十萬,平均所得實在偏低。雖然如此,麥欣嵐仍說服父親停用農藥。而務農一輩子的父親在改變耕作方式之後,產量並未減低,作物品質卻明顯提升,這樣的成果讓全家都相當開心。儘管務農辛苦,但麥欣嵐仍期待自己有一天能繼承家業,因為她深信,老一輩對土地、對農村的情感不應消失,應該由年輕人持續傳承。「老師告訴我們,要找出村子的特色,這個特色是大家共同認識的」,這是水保局課程中不斷強調的重點。莊明增說:「我們的水源清澈無汙染,很適合做有機。」在南埔大圳疏通之後,村民不再害怕做夢,決定要打造一座「黃金水鄉有機村」。他們相信,傳承老人家的智慧,結合所有人的力量,一定可以找到發展地方經濟的動力,創造讓子孫們都能安身立命的環境。






圖文提供:水土保持局
引用出處:富麗新農村-在地故事【世代傳承 看見年輕的力量】
http://rural.swcb.gov.tw/countryside/countryside-story01.asp?Lid=6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