憨吉為了藏考卷得罪一隻貓,並發現了一個種子盒,從此分送種子給他人成了憨吉的任務。
首頁
關於故事
小編貓奴日記
科學愛哈拉
活動大事記
互動討論區
註冊
高雄-金山社區
04
高雄-金山社區
 
   每週一、三上午的上課時間,老人家們都特別開心,幾乎沒有人缺席。老人家戲稱自己上的是「老人幼稚園」,「讀了好多年都還沒畢業」。社區的凝聚力漸漸成形...

      金山社區緊鄰著知名的燕巢月世界及阿公店水庫,原本只是個「好山好水好無聊」的寧靜農村。但因為一些憨人的帶頭,以及里民們熱情的參與,社區裡現在處處充滿著憨勁。金山里民正以昔日農村互助、純樸的精神,竭力以更高品質的農作物,以及更精緻的生活環境,打造出令人留連忘返的休閒農村。

老人小孩都相挺 打掃社區全看我
周六清晨,鐵馬族三三兩兩,沿著番田路微幅的坡度賣力地踩著踏板前行。「爻早!騎車愛較細緻哦!」馬路兩旁拿著夾子、掃把的阿嬤,親切的向路過的鐵馬騎士道早安,說話的同時也趕緊把倒在路邊的樹枝殘骸掃進田裡。「這攏是凡那比颱風吹的」,就怕鐵馬族騎車經過時會被絆倒,大夥迅速地掃完番田路最上頭兩、三公里的路段後,跳上貨車後車斗,被里長林順輔載往下方路段,繼續打掃。

貨車上頭坐的全是七老八十的老阿嬤,還有兩名國小男生,車才剛停妥,騎著機車的阿公們一個個從四面八方現身,車籃還放了礦泉水和鎌刀。「乎里長一個人掃,掃抹完啦,大家道三挺卡快!」其中一位阿公手裡拿著鎌刀,邊說邊快步加入隊伍。夾在老人群中的兩名小男生,並不是跟著哪位阿公阿嬤一起過來的孫子。

「是我們自己想要來的,因為在家裡好無聊!」金山國小五年級的陳文銀和許明哲是同班同學,週末假日沒躲在家裡看電視、打電動,反而相約一起來當志工。一個人負責用大夾子撿拾路旁草叢堆裡的垃圾,另一個則拿著垃圾袋等在旁邊接應,兩個人邊做邊聊學校裡遇到的趣事,感情好的不得了,但問起是誰先來當志工的,他們卻爭論起來,「我從一年級就開始做了」、「明明是我先開始的」,對當志工這件事,顯然兩個人都很在意。

小學生志工在別的地方很難看得到,但在金山社區可是傳統。「我們的小志工很多都是從國小做起,到了國中、高中還繼續在做」,里長林順輔語氣中帶有些許自豪。他表示,在金山社區裡有三種志工,分別是「長青志工」、「壯年志工」和「小志工」,社區一有活動宣布,大家就會出來幫忙。以打掃社區工作為例,固定於每兩個星期的週六、日上午進行,每次都會有40多人出來幫忙,但這次因為颱風剛過,年輕人都在整理自家果園,比較沒空,所以老人家和小孩就主動來分擔。

【讀不畢業的「老人幼稚園」
頭頂上的太陽愈來愈熱,打掃了4個小時,總算把好幾公里的馬路給掃完,大夥來到鐵馬驛站休息。這群阿公阿嬤們彎腰打掃這麼長的時間,真的沒問題嗎?
「厚!腰酸背痛,腳頭烏嘛也疼!」73歲的陳珠阿嬤率先發難,引起全場偷笑,顯然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,「但是這樣日子較好過啊!回去暗時足好睏!」86歲最年長的賴成軒阿嬤頻頻點頭,小小聲的說:「以早都躲在厝裡面,足無聊,今嘛ㄟ當出來活動,又擱有伴,較好玩」。

老人家們邊喝涼水邊吃午餐,你一言我一語,好不熱鬧。晚年生活不再只是「吃老等死」,有了新的活力,老人家們最感謝的就是今年十一月甫當選里長的林順輔。「這些老人家就像我的父母親一樣!」土生土長的林順輔,圓圓短短的身材,給人一股憨厚老實的信任感。在當里長之前,林順輔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,有感於年輕人外流,社區裡只剩下老人和小孩,看到老人家們無所事事,社區也死氣沉沉,於是在95年開辦老人日托班。一開始先教他們做些律動、手語,後來加入健康操、舞蹈,另一方面也上些手工藝課,像是學做紙黏土、寫書法等。

每週一、三上午的上課時間,老人家們都特別開心,幾乎沒有人缺席。老人家戲稱自己上的是「老人幼稚園」,「讀了好多年都還沒畢業」。社區的凝聚力漸漸成形,日托班成為社區活動的重要據點,阿嬤炊粿隊、社區擊鼓隊、社區弄獅隊一個個誕生,老人家忙得不亦樂乎,還四處去表演,愈忙愈開心。


【鐵馬驛站起頭
社區能走到這一步並非一蹴可及,一手創立社區發展協會的前任理事長馬忠偕體會最深。民國83年,馬忠偕自掏腰包拿出50萬元當社區基金,成立社區發展協會,但當時居民尚未有社區營造的觀念,一開始只有幾名居民願意參與,「做起事來真的很累」。

當時社區沒有活動中心,馬忠偕只好把自家車庫提供出來,做為舉辦活動或召集居民的集合地點。八年後,馬忠偕交棒給協會同員林順輔,自己仍然留在協會裡當核心幹部,出錢出力,始終沒有二話,而「鐵馬驛站」也是他無償提供出來的土地。「一定要有人帶頭才行!」講起話來鏗鏘有力,充滿果決的馬忠偕,就像個革命義士,總是衝鋒陷陣,跑在最前頭。當兩年前社區決定加入水保局的培根計畫時,他率先捐出自家門前的土地,做為營造社區的第一個示範點。

「居民會害怕一旦土地提供出來,簽了同意書,地就會變成政府的」,馬忠偕用自身的例子做為實驗,成功消除了居民的疑慮。由於社區裡經常有鐵馬族騎車經過,居民經過討論,決定將第一個營造點打造為「鐵馬驛站」,好讓路過的外地人可以停留休息,進而帶動社區裡的人氣。而在建造的過程中,馬忠偕發現,「社區居民被拉近了!」有人來幫忙,有人三不五時就來關心進度,大家對於這個居民自主決定的空間很期待。

「社區的事變成大家的事,而不再像以前老是被認為是我們這幾個人的事」,這一幕一直是馬忠偕多年來努力的目標,終於在15年後親眼目睹成果。


天公疼憨人
社區志工讓生命豐美還有社區志工林倉平,坦言之前完全不知道社區裡有個發展協會。6年前,他搬離居住30多年的家鄉,到燕巢市中心工作,98年卻遇上金融風暴失業。在偶然的機緣下,參加了多元就業方案,返回金山社區工作,「那8個月對家鄉的認識,比之前住30多年還要多很多」,失業的打擊將林倉平帶回家鄉,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態度。與社區志工互動,規劃社區未來發展,一切一切,對林倉平而言都是既新鮮又有趣的學習。

「以前會認為做志工是做白工,誰會沒事背除草機走幾公里去除草,但社區裡就是需要這樣的『憨』人」,參與愈深,林倉平愈不能自拔,把自己也變成了憨人。社區工作勞心勞力,有時還需要有表演和搞笑的功力。林倉平形容以前個性很「閉俗」,不要說上台,連和女生講話都不敢,但現在的他,卻能站在舞台上演完一齣搞笑歌仔戲,「我以為這一步很難跨越,沒想到卻是那麼地簡單!」社區工作讓林倉平不再害怕接觸人群,視野增加,許多觀念和想法也跟著轉變。不再害怕沒嘗試過的事情,多元就業方案結束後,個性變開朗的林倉平很快找到新工作,但只要一放假,他就往家鄉跑,「我在這裡沒有農地和家人,社區好不好其實對我沒影響,但為何我還要回來?算是對生長地方的一種回饋吧!」

林倉平還計畫在工作之餘去學習當個導覽志工,好把金山社區介紹給遊客。同樣是社區志工的林龍吉,是位牧場大老闆,被大家暱稱為「羊哞哞」。20年前返鄉創業,開設品心農場,個性靦腆話不多的他,多年來一直專心經營牧場,很少走進社區與居民聯絡。一直到兩年前林順輔來找他,邀請他一起參加培根計畫。

「一開始我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去聽聽看,沒想到卻被吸引住。」課堂上老師丟出題目,激發出居民對社區的想法,就連一向對社區冷漠的林龍吉,也被點燃心中小小的火苗,不但投入社區志工隊,也把牧場變成生態教學教室,讓小學生體驗擠羊奶,接觸大自然。「一聽到社區裡有事,牧場的事他都不管,馬上跑來!」林里長逢人就稱讚他這位好兄弟。凡那比颱風吹倒了林龍吉牧場裡的豬舍,顧不得還沒整修,社區裡定期的打掃工作他照常出席。問他為何這麼堅持,他低頭著回答:「社區變得美美的,讓人看了很快樂,愈做愈覺得對社區的幫助很大,所以決定繼續走下去。」志工工作或許沒有改變林龍吉害羞的個性,卻讓他從「小我」的成就走向「大我」,生命更有意義。

【無私分享 打造休閒農村新願景】
  從個人成就協助社區發展的還有許清月老村長一家三代,把畢生心血投注於社區內的「芭樂生態園區」。許家經營的金山種苗場在當地相當知名,培育出的種苗種出來的果實特別好吃,因此果農都愛買他家的種苗。高齡80歲的許清月老先生更是果樹達人,民國42年就以第一名考進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熱帶果樹系,成為農改場的第一代尖兵,在他手上改良成功的芭樂、棗子、芒果等新品種不計其數,可以說是當地的芭樂之父。

兒子許孟宜在10多年前返鄉務農,外孫馬金增也在3年多前回鄉接棒。祖孫三代技術交流卻又良性競爭,去年成功研發出新品種「芭樂紅鑽石」,芭樂切開來果肉顏色卻是像紅西瓜,口感又脆又甜,還因此獲高雄縣優良農民的殊榮。去年闢建的芭樂生態園區裡,各品種的芭樂、棗子一應俱全,幾乎是一部燕巢果樹的發展史。已經退休的許老先生天天澆水,細心呵護,「本來我們是只有農對農,現在把技術貢獻給社區」,不只社區居民受惠,不少大學生和教授特地前來取經,更成為遊客認識社區產業的最佳據點。

不放棄安身立命的農業,積極改造社區環境,金山社區的努力與改變,開始吸引遊子歸鄉,林里長的堂弟林榮祥就是其中一個。拋下商業競爭的壓力,帶著妻小返回家鄉,生活返樸歸真,種植蜜棗、芭樂之餘,還在自家庭院開闢「開心農場」,讓社區小朋友體驗種菜的樂趣。他還在後院弄了一處無毒農場,嘗試不用農藥種菜,「種中藥、黃蓮、苦瓜丹、無患子等天然植物去驅蟲,什麼都去試,一物剋一物」,用心良苦的林榮祥要讓小朋友體會「萬物平衡」的道理,希望「無毒」的種籽在小小心中發芽,散播出去,改變大人用藥的觀念。

像是會傳染一樣,社區裡的「憨人」愈來愈多,昔日農村互助、純樸的精神一點一滴被找了回來。生活變快樂,逐漸增加的人氣也帶來了生機,擁有泥火山獨特地形,觀光資源豐厚的金山里民,要用更高品質的農作物,更精緻的生活環境,打造出令人留連忘返的休閒農村。


圖文提供:水土保持局
引用出處:富麗新農村-在地故事【施比受有福,金山愈付出愈快樂】
http://rural.swcb.gov.tw/countryside/countryside-story01.asp?Lid=638